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4-06-17 11:46: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1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北京、上海、河北、江苏、广东、四川、陕西省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进一步改革完善技师、高级技师(以下统称技师)评聘制度,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我部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市,江苏省的常州、南通、徐州市,广东省的广州、佛山、中山市,四川省的成都、绵阳、内江市,陕西
省的西安、宝鸡、延安市开展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激励机制的客观需要,也是引导企业工人考核逐步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过渡的重要措施。改革技师评聘制度,有利于拓宽高级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缓解
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试点地区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好试点工作。
二、试点地区要按照《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附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报经我部培训就业司同意后组织实施。
对部分通用性强、个体从业面广、涉及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职业(工种),我部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管理及统一证书的原则,进行技师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具体实施办法,由我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另行通知。
三、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1999年9月至11月为准备阶段,试点地区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1999年12月至2000年6月为实施阶段,试点地区组织开展技师考评工作;2000年7月至9月为总结推广阶段,对试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推广经验。
附件: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附件:技师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技师、高级技师(以下统称技师)是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是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87年我国恢复技师聘任制度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技师培训、考核和评聘工作,对于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指导各地做好技师
考评社会化管理试点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以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目的,通过改革技师评聘制度,逐步将技师考评由企业内部工人考核向社会化管理过渡,建立和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
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二、扩大技师考评的对象及职业(工种)范围。凡符合技师申报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自愿申请参加技师资格鉴定。申报条件按照技师资格标准要求执行;对尚未制定技师资格标准的职业(工种),依据《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劳人培〔1987〕16号)要求确定申报条
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凡技术等级设置达到高级的职业(工种),均可列为技师鉴定职业(工种)范围。
三、完善技师考评的依据及内容。我部组织制定并发布国家统一的技师资格标准,作为技师考评的依据。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制定出技师资格标准,经我部审核认定后发布实施。对暂未制定技师资格标准的职业(工种),试点地区可制定考核试题和评审条件,并经我
部审定后开展技师考评。技师的考核试题和评审条件,应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高级工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新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高级技师的考核试题,应在技师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复合技能以及技术革新、潜在能力、传授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和要求。
四、改进技师考评方式方法。技师的考评方式分为技能鉴定和综合评审。技能鉴定是按照技师资格标准的要求,重点考核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综合评审是对日常工作表现和实际贡献进行考核,重点考核职业道德、工作业绩、潜在能力、技术革新、传授技艺等方面。
技师的考评工作在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组织指导下,由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技能鉴定由具备条件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负责实施,并将鉴定成绩报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成考评小组进行综合评审,采用审阅申报材料、论
文答辩等方式进行全面评议和审查。对技能鉴定和综合评审两项考评均为合格者,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五、实行技师资格认定与聘任分开。继续实行技师聘任制,对取得技师资格的人员,由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聘任,签订技师聘任合同。试点地区要指导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受聘技师的工资或津贴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确定。受聘
技师的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参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福利待遇确定。
六、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我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试点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统一要求,组织开展本地区、本部门试点工作,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试点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试点的职业(工种)范围,组织专家认真制定考核试题和评审条件,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考务管理和证书核发。要搞好承担技师鉴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选点和合理布局,严格审查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条件和设施,经认定后对外公
告。



1999年8月18日

焦作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


第 17 号

《焦作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已经2002年6月26日市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二OO二年七月九日


焦作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审批管理,促进 行政机关高效、廉洁和依法行政,预防和减少行政审批错误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用于焦作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审批职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简称行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各有关主管部门应按人事管理权限,依法对违反行政审批规定的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人事管理权限不在本地的,由市行政监察部门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审批是指行政审批机关作出的授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审批责任追究是指行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错误的职权行为,给国家、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照本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的执法监察措施。
第五条 行政审批应遵循“依法审批、严格程序、便民高效、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审批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并按法律规定实行赔偿制度。
第七条 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教育和制裁相结合,责任与处罚相适应的原则。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行政监察部门负责全市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和指导。

第二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九条 行政审批机关的下列行政审批行为属于被追究行为:
(一)经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同级人民政府、上级行政审批机关撤销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经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的行政审批决定。
第十条 行政审批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责任追究机关确认,视为错误行政审批行为:
(一)行政审批主体错误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而进行审批的;
(五)其他滥用行政审批职权的。
第十一条 行政审批机关对符合行政审批条件的事项不予审批,经该机关的上一级认定或者人民法院判决为不作为行为的,应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章 责任划分

第十二条 行政审批责任的划分应支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第十三条 行政审批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审核、批准。没有法定程序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制定工作程序,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对从事行政审批的人员,按下列规定划分行政责任:
(一)由于审查人的过错而出现审批错误的,追究审查人员的责任;
(二)由于审核人的过错而出现审批错误的,追究审核人员的责任;
(三)由于批准人的过错而出现审批错误的,追究批准人员的责任;
(四)审查人、审核人、批准人都有过错或者责任不易划分的,同时追究审查人、审核人、审批人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 经集体讨论决定的行政审批行为出现错误的,主持人负主要责任,其他人员负一定的责任。但由于审查人员工作疏忽,提供情况不真实的,由审查人员负主要责任,其他人员的责任视具体情况酌情划分。
第十六条 受委托单位未经委托的行政机关批准,造成行政审批错误的,比照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受委托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市级行政审批机关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审批进行责任追究。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所辖区域内的县级以下行政审批机关的行政审批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 市、县两 级政府和上一级行政审批机关发现所属行政审批机关和下一级行政审批机关有违法行政审批行为的,可以责成其限期改正;也可以直接予以撤销、纠正。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因违法审批造成行政审批错误的,由其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审批机关通报批评,同时,由行政监察机关给予单位负责人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有重大违法行政审批行为或者年度内有两起以上行政审批错误的,取消其全年政府系统评先资格,并将其确定为本年度内目标管理不合格单位。
第二十一条 行政审批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行政监察机关,视情节轻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一)违法设定行政审批事项或者应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仍在原单位受理,以及对已经撤销的行政审批事项仍在审批的;
(二)越权、违反法定程序或者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审批事项进行审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中,擅自搭车收费或虽有批准项目但提高收费标准的;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收取,或有批准项目但变相转化为下属机关或事业单位收费的;
(四)在行政审批过程中收受贿赂,接受申办对象宴请、赠送钱物、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或者将本人及亲属应当个人支付的费用到申办单位报销的;
(五)在行政审批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按规定办理,擅自作出决定的;
(六)服务态度恶劣,推诿扯皮,刁难行政审批相对人,应作为而不作为,以及不执行行政服务中心“六件”管理规定,将即办件、联办件办成承诺件或未在法定 时限内办理应办的行政审批事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进行行政审批,给国家、集体和其他组织、个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对本机关造成错误行政审批责任人员不及时处理的,由同级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审批机关责令限期处理,并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审批职权时,因违法审批造成错误,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需要赔偿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对违法行政审批造成 侵害,在依法赔偿后,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向有关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二十六条 被追究责任的行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认定错误、行政处分有异议的,可在接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依照《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或有关法规、规章提出申诉。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各县(市)、区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措施。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行政监察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 九条 本规定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2年7月25日印发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完善路径探析--从制度与理念契合视角

杨志刚


内容摘要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设立以来,被人民群众对其立法价值产生怀疑。新近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量刑的最高刑由5年提高到10年,能否达到目的。笔者认为这并不能使该罪摆脱尴尬境地,只有继续对本罪进行修改,并设置相关拱卫罪行,完善财产申报制度等配套制度,才能实现立法本意。全文共7250余字。

关键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拒不申报;虚假申报财产罪;财产申报制度;金融实名制;新闻媒体监督


引言

  自1988年设置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群体化、巨额化,国家工作人员收入灰色化,使人民群众对刑法该条款的立法价值产生怀疑,被戏称为放纵贪官的“华容道”。新近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第十四条规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至10年有期徒刑。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量刑的增加,受到各界热评,一时之间议论纷纭。有说这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得贪官“挡箭牌”效用大减的;也有说提高刑期也还是重罪轻罚,不是治本之道的 。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制度与理念契合视角对完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一些理论上探讨,以使该问题能进一步的研究。

一、相关法律规定

(一)我国该罪的立法现状

  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增设了这一罪名,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责令其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1997年刑法将这一罪名纳入贪污受贿罪体系,并作出了“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明确规定。1999年8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规定,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法定刑由原来的五年提高到十年。

(二)国外相关法律规定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反贪污贿赂犯罪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抑制腐败、预防其他贪贿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的立法选择景象各异。

1、立法模式:

  第一种模式:财产申报制度+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财产申报制度作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前置制度,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刑事司法救济途径。如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即采用此种立法模式。第二种模式:财产申报制度+自身的刑事惩罚。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种完备的行为规范,不仅提供了赖以遵守的行为模式,而且还提供了相应的刑事法律后果。如美国、英国、法国、韩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第三种模式:只在刑事法典中规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由于缺乏相应的前置制度,其刑事追究程序的启动带有偶然性或者偶发性,不能对国家公职人员拥有的可疑财产做到实时监控,其反腐败功效也会大打折扣。

2、入罪的罪名:

  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立法选择不同,入罪的罪名也各异。有以拥有来历不明财产罪入罪的,如香港1971年《防止贿赂条例》将其定为官方雇员拥有来历不明财产罪;有直接以贪污或贿赂罪入罪的,如新加坡1988年《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直接规定为“贪污罪” ;文莱1982 年防止贿赂法、印度1988年防止腐败法规定以贿赂罪处罚;也有以拒不申报财产罪入罪的,如菲律宾1989年《公共官员与雇员品行道德标准法》、韩国1981年的《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台湾1993年《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直接规定以拒不申报或虚假申报财产犯罪处罚;还有以其他罪名入罪的,如泰国反贪污法规定以“滥用职权”的罪名进行处罚 ,巴基斯坦1947年防止腐败法以“刑事不良罪”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3、法律责任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律责任主要有:①按民事诉讼程序收缴所得,并解除公职,如泰国; ②行政法上的处罚,如韩国《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规定的处罚有:警告、责令改正错误、过失罚款、公布其虚假登记事实、解任等;③罚金或者监禁(有期徒刑)。如新加坡、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均规定,对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可以单处或者并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尴尬境遇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设立的初衷,在于阻遏任何以非法手段获取巨额非法财产而企图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但随着职务犯罪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因“刑罚不当”,被群众戏称为腐败者的“免死金牌” 、“救生圈”和“护身符”、放纵贪官的“华容道”等等。其在司法实践中屡遭尴尬情境,主要表现如下:

1、立法本意未能实现,也不利于净化社会风气

  腐败分子在被查获后一般都会两害相较取其轻,选择拒不如实说明财产来源,这样拥有几百万元甚至高达几千万元的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而被判处几年有期徒刑的案例屡见不鲜 。刑法的威慑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达到维护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法益效益。长此以往必然动摇社会公众对反腐败的决心,也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心生怀疑。

2、罪刑严重不相适应,且自设立很少单独适用过

  该罪的罪刑配置不仅不合理、不科学的,也与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均衡原则相违背的。只要贪官们足够“聪明”,足够“坚强”,保持沉默,拒不交待,与行贿者及其他涉案人员串通一气,将贪污受贿行为全部“成功”迫降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事实,便能从中获利甚丰。这样该罪实际上成了贪污罪、贿赂罪的附带罪名,客观上为腐败分子们提供了一个兜底条款,给执法带来了诸多责难。